张志勇:比亚迪需要到美国市场证明自己
作者:张志勇
核心提示:比亚迪筹划时间已久的秦上市了,尽管这款双模双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着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以及优厚的包修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比亚迪仍然很难逾越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
凤凰汽车评论 比亚迪筹划时间已久的秦上市了,尽管这款双模双擎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有着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以及优厚的包修条件,但是从目前来看,比亚迪仍然很难逾越地方保护主义的障碍。
也许比亚迪人有些忧心忡忡,甚至还有点愤怒至极。但是与其如此在中国市场上一筹莫展,为什么不换一个思路去拓展自己的市场。
其实,即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没有地方保护的因素,全年产销1万多辆的规模也并不足以支持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有更大的进展。
相反的,我们却看到美国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却已经有很大的突破。
数据显示,美国10月份,包括纯电动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就达到了10191辆。而2013年1-10月,美国新能源汽车的累计市场总销量为77965辆。
显然的是,美国汽车市场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容量已经比中国市场要大了许多。
再来看看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单款车型的销售量,就能够更让那些在新能源汽车产品上有实力的汽车企业充满信心。
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量第一名的丰田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10月份的销量就有2000多辆,而在今年前十个月的销量已经超过了1万辆。
对于比亚迪来说,将最新的一款新能源汽车命名为秦的含义,不就是认为自己的产品具有统一六国的实力吗!不就是希望自己的秦能够在市场上横扫千军万马,取得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吗?
当特斯拉因为2013年度实现盈利,而被奉为美国的电动世界的英雄的时候,比亚迪不是对于特斯拉也不感冒吗?
因此,比亚迪既然要在未来争夺世界第一,那么现在在中国汽车市场销量很难有实质性突破的情况下,将自己的秦卖到美国市场,那就可以更加快速实现自己的世界梦想了。
在美国汽车市场,并没有中国的地方保护主义。因为在美国卖得最火的新能源汽车,不是美国本地汽车企业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而是曾经在2009年遭受到美国政府打压的丰田公司生产的普锐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不仅仅如此,在美国2013年10月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前十名的车型中,美国以外的品牌就占到了4款,这其中除了以上提到的普锐斯以外,还有日产的聆风,位居市场销量第三;戴姆勒的smart,位居市场销量的第八;以及丰田的RAV4电动车,位居市场销量的第九。
可以说,美国以外的品牌在美国市场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因此,作为中国的的汽车品牌,美国市场会拒绝吗?我想,美国市场的消费者肯定更乐于见到更好更安全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如果比亚迪对自己的产品有足够自信的话,美国市场将成为自己的圆梦之地。
当然,美国市场也是世界上最严格的市场。要想进入美国市场,必须符合美国市场的各项严格准入条件。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任何一款汽车整车产品能够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的汽车企业曾经有过努力,但是在进入欧洲汽车市场的时候,因为碰撞的糟糕成绩而黯然止步。
或许在中国汽车市场能够销售的汽车产品,不一定能够被美国市场所接受,因为它们对于汽车产品更加“挑剔”。
日本丰田公司以及韩国现代公司的成功,已经成为中国汽车产业学习的榜样,但是这两家公司在进入美国市场的初期,都曾经遭遇美国人的残酷打击。
但是今天丰田公司与韩国现代都已经在美国市场站稳了脚跟,这是因为它们将打击变成了自己的动力。
相反中国汽车企业在遭遇到糟糕的碰撞成绩之后,就再也不敢触碰欧美市场的门槛。
目前,对于比亚迪来说,进入美国市场自然有很大的机会,但是也有很大的风险。所谓的机会就在于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足够大,只要你的产品符合安全标准,就能够在美国市场畅通无阻。但是风险在于,比亚迪能否保住自己的产品就顺利通过美国苛刻的挑剔的眼光。
不过,从比亚迪的长远来看,即使中国市场足够大,美国市场也仍然可以成为最重要的市场。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品牌与产品数量并不是那么多,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不是那么高,现在选择进入美国市场是最佳时机。
或许比亚迪担心自己的产品过不了美国的“安检”,这其实不是主要的问题。而且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美国“安检”准入恰恰是督促自己改进产品提升产品质量的压力。
因此,比亚迪既然要做世界第一,既然宣称自己在世界新能源汽车产品上拥有很强的实力,那就到美国去证明自己。
即使碰的头破血流,那也比坐在家里冥思苦想也毫无扩大市场销量的办法好许多。因为,美国市场严格的准入制度,会让自己知道自己的产品还有多大的差距,或者证明自己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购置税优惠实施退坡 有助于汽车市场软着陆
2016-12-15 18:12:30
交通拥堵费征收需要解决好七大问题
2016-05-31 19:23:51
消费者需要的是天天都是“3•15”
2016-03-14 09:53:29
上汽集团员工持股计划:建立利益共同体
2015-11-07 11:12:23
北京取消摇号或致新能源销售超30万辆
2015-10-26 17:59:33
大众汽车尾气门再抬高中国市场战略地位
2015-09-29 09:23:20
停车位经营向私人开放 停车难有望解决?
2015-08-27 00:31:35
中国汽车品牌逆势增长 凸显竞争力提升
2015-08-07 10:49:49
7月库存预警指数微降 市场衰退危险未除
2015-08-06 09:39:41
车企成绩不达标 中国车市酝酿后危机时代
2015-07-30 10:15:44
智能化将成为中外车企未来竞争焦点
2015-07-29 09:47:40
车企高管现离职潮 或成车市危机替罪羊?
2015-07-24 09:48:10
高速公路巨亏不该是收费长期化的理由
2015-07-23 17:16:53
中国十大豪车品牌半年竞争格局分析
2015-07-14 01:07:56
中国汽车市场衰势愈重 将引发系列变局
2015-07-12 15:16:56
专栏作家
-
洪永福
专栏作者:洪永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规划师
-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
陈光祖
专栏作者:陈光祖
汽车工业资深专家
-
emilysuny
专栏作者:孙晓红
《汽车观察》副主编
-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汽车媒体人
-
网罗车音
专栏作者:罗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
-
君临车市
专栏作者:周丽君
资深媒体人
-
谦谦君子瞳睛看车
专栏作者:佟子谦
-
四海车谈
专栏作者:四海一车
-
晖常车市
专栏作者:苏晖
资深汽车营销工程师
-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评论员
-
吴迎秋专栏
专栏作者:吴迎秋
汽车媒体人
-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汽车媒体人
-
车市欣声
专栏作者:张欣
汽车行业研究员
-
球辉车谈
专栏作者:贺球辉
独立评论员
-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
肖波
专栏作者:肖波
汽车媒体人
-
少华车评
专栏作者:黄少华
汽车媒体人
-
桃然之父
专栏作者:张少华
汽车独立评论员
-
予墨Auto
专栏作者:汪军艇
汽车独立评论员
-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
冯冲
专栏作者:冯冲
汽车财经评论员
-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
易新专栏
专栏作者:易新
独立汽车评论员
-
陈志杰专栏
专栏作者:陈志杰
汽车媒体人
-
程晓东专栏
专栏作者:程晓东
首席汽车分析师
-
行者吴江
专栏作者:吴江
独立评论员
-
丹东晓程
专栏作者:丹东晓程
资深汽车评论员
-
关云山专栏
专栏作者:关云山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凌然
专栏作者:凌然
独立评论员
-
罗兰
专栏作者:罗兰
独立评论员
-
概说新语
专栏作者:王概
独立评论员
-
李苗苗专栏
专栏作者:李苗苗
资深媒体人
-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
芜下阿蒙
专栏作者:芜下阿蒙
独立汽车评论员
-
宇星评车
专栏作者:张宇星
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
-
风之谷
专栏作者:风之谷
独立评论员
-
蒋律师说
专栏作者:蒋苏华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汽车产业观察
专栏作者:陈希
中国买车网CEO
-
余德进随笔
专栏作者:余德进
中国著名人文经济学家和知名汽车评论人
-
静水流深
专栏作者:魏东升
汽车杂志社记者
-
林燃说车
专栏作者:林燃
汽车评论员
-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
笑寒松
专栏作者:笑寒松
-
方向车道
专栏作者:方向
资深评论员
-
马瀚明专栏
专栏作者:马瀚明
-
庄智渊专栏
专栏作者:庄智渊
-
裴达军专栏
专栏作者:车市裴聊
-
博车闻
专栏作者:李文博
-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专栏作者:童济仁
-
夏至观车
专栏作者:夏至
-
梅卿沁雪专栏
专栏作者:梅卿沁雪
-
田永春专栏
专栏作者:田永春
-
晓角昂扬
专栏作者:曹晓昂
汽车媒体人
-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
王逸轩专栏
专栏作者:王逸轩
-
老胡聊车
专栏作者:胡四海
汽车评论员
-
撄宁车道
专栏作者:撄宁
汽车评论员
-
思想财视界
专栏作者:陈思
财经媒体人
-
李昆生
专栏作者:李昆生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