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销量下滑不可怕 可怕是放弃技术
作者:黄少华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随着7月9日中汽协销售数据的发布,今年上半年车企的销售业绩也已告一段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凤凰汽车评论 随着7月9日中汽协销售数据的发布,今年上半年车企的销售业绩也已告一段落,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的持续下滑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363.03万辆,同比增长1.78%,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68%,占有率较上年同期下降3.48个百分点,市场份额创下了5年来的新低。在前十企业的榜单中,只有长安汽车孤军奋战,长城、广汽、吉利和华晨等企业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上周《半年报两极分化 自主品牌重新洗牌》一文中,我重点分析了长安和奇瑞这两家今年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无论是风头正劲的长安,还是刚刚摆脱下滑局面的奇瑞,都在过去几年里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和技术突围。比如长安,曾以生产微车著称,直到2006年,长安首款产品上市,然而,初期几款产品都以失败告终。而这也坚定了长安“以我为主”的开发理念,并建立“五国九地”的全球研发体系,并从去年开始进入收获期。
奇瑞的起步比长安更早,起点也更高。2009年,奇瑞的年销量就已突破50万辆,是当时自主品牌的一面旗帜。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奇瑞经历了艰难的战略转型,从单品牌到多品牌再到回归单品牌,销量也逐年下滑。然而,可贵的是,无论怎么折腾,奇瑞都没有放弃在技术上的努力,坚持“工程师文化”,这也是奇瑞能否在今年实现销量和利润正增长的关键因素。
因此,尽管外界对于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创5年来新低表示出各种担忧,然而,市场份额的下滑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自主品牌车企放弃在技术和品质上的持续投入。
比如长城,虽然H8项目被叫停,引发了一轮业界和消费者对于长城的质疑,并使得长城结束了多年的快速增长,首次出现负增长。今年上半年,长城销售34.7万辆,与去年同期的36.8万辆相比,出现了小幅下滑,仅完成全年销量目标的39%。
但值得肯定的是,长城在SUV的研发投入上一点都不含糊。去年,长城总裁王凤英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到2015年,长城的研发投入至少80亿元。中汽协秘书长董扬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长城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3%,而国内汽车企业研发投入的比例总体还不到2%。”然而,放弃轿车或许将成为长城之殇。毕竟,除了路虎和JEEP,世界上还很少有SUV企业能做大做强的先例。
再比如华晨,虽然上半年出现了小幅下滑,但值得注意的是,6月中旬,宝马N20发动机开始在华晨控股子公司新晨动力投产,该发动机除了供给华晨宝马3系和5系外,也将提供给华晨的自主品牌使用。在汽车业,祁玉民和华晨都是富有争议性的人物和企业。祁玉民的厉害之处在于,不仅让宝马这个合作伙伴踏踏实实履行“一夫一妻制”,而且对于华晨也给予了尽可能多的帮助,这在国内合资企业中并不多见。祁玉民这种“理所当然”式的索取,可以说也不失为“市场换技术”的一种方式。
吉利和比亚迪上半年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然而,这种下滑是伴随着企业战略调整而出现的。今年4月,吉利宣布将旗下三个单独的品牌帝豪、全球鹰和英伦整合为单一的吉利品牌,同时将重点放在经销商网络能力的提升上。统计显示,无论是吉利还是比亚迪,研发投入比例也都超过5%,这或将支撑两个品牌尽快走出低谷,回到正增长的轨道。
反面的案例也不少,比如江淮汽车。上半年,江淮乘用车销量不足9万辆,同比下滑21.3%。下滑的背后,是去年遭遇“3·15”锈蚀门后,江淮提出企业的战略方向调整,调整的方向是“做强做大商用车、做精做优乘用车”,对乘用车的投入锐减,大幅收缩乘用车战线。对于以商用车起家、并以商用车为主要利润来源的江淮汽车来说,这么做在情理之中。然而,不被重视的江淮乘用车又该何去何从?
同样的还有吉奥汽车。成立于2003年的吉奥,在2010年被广汽收购,成为广汽布局华东的一部分。然而,这么多年来,吉奥在研发投入和产品上均没有亮点。去年,吉奥好不容易推出一款新车,却是模仿日产NV200的MPV车型。为何不继续发挥自己在皮卡和SUV上的优势,努力将这两个细分市场的产品做好、做强,而是选择投机之路,让人费解。
事实上,纵观跨国汽车品牌,也都有过艰难的创业阶段,有些品牌甚至几次沉浮,才奠定了今天的市场地位。因此,对于起步至今还不到20年的自主品牌来说,份额的下滑固然应该引起警惕,但更重要的是,在市场面前,不能投机取巧,不能再靠单纯的模仿和逆向开发糊弄消费者,而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坚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若干年后,出现几个能够与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国际知名的大品牌。(文/凤凰汽车特约评论员 黄少华)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汽车为何成3.15重灾区:那些背后的秘密
2015-03-16 14:32:20
从2015年销量目标看未来车市格局变迁
2015-01-27 11:33:43
黄少华:取消品牌授权只会让强者越强
2014-08-06 09:23:54
反垄断法不应只是一根唬人的“大棒”
2014-08-04 13:23:01
进军85后 年轻化将是车企一剂春药?
2014-07-18 09:42:12
半年报两极分化 自主品牌正重新洗牌
2014-07-17 10:18:22
自主品牌的淘汰赛:重产品更应重营销
2014-07-07 11:47:52
雾霾和限购:既是百米赛跑又是马拉松
2014-03-27 10:53:58
新公车:杜绝贪腐要“抓典型、树标杆”
2013-07-07 08:46:41
谨防被“捧杀”:哈弗独立背后的风险
2013-03-29 09:23:56
呼吁更多“刁民” 维权难背后制度缺失
2013-03-15 17:13:55
把奥迪换成红旗 不是公务车改革的胜利
2013-03-08 06:32:39
人事变动持续发酵 今年豪车市场增变数
2013-01-31 09:05:02
汽车三包:有法必依比有法可依更重要
2013-01-09 09:28:30
黄少华:公车改革助推自主品牌明年发力
2012-12-28 09:37:30
专栏作家
-
洪永福
专栏作者:洪永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规划师
-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
陈光祖
专栏作者:陈光祖
汽车工业资深专家
-
emilysuny
专栏作者:孙晓红
《汽车观察》副主编
-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汽车媒体人
-
网罗车音
专栏作者:罗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
-
君临车市
专栏作者:周丽君
资深媒体人
-
谦谦君子瞳睛看车
专栏作者:佟子谦
-
四海车谈
专栏作者:四海一车
-
晖常车市
专栏作者:苏晖
资深汽车营销工程师
-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评论员
-
吴迎秋专栏
专栏作者:吴迎秋
汽车媒体人
-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汽车媒体人
-
车市欣声
专栏作者:张欣
汽车行业研究员
-
球辉车谈
专栏作者:贺球辉
独立评论员
-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
肖波
专栏作者:肖波
汽车媒体人
-
少华车评
专栏作者:黄少华
汽车媒体人
-
桃然之父
专栏作者:张少华
汽车独立评论员
-
予墨Auto
专栏作者:汪军艇
汽车独立评论员
-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
冯冲
专栏作者:冯冲
汽车财经评论员
-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
易新专栏
专栏作者:易新
独立汽车评论员
-
陈志杰专栏
专栏作者:陈志杰
汽车媒体人
-
程晓东专栏
专栏作者:程晓东
首席汽车分析师
-
行者吴江
专栏作者:吴江
独立评论员
-
丹东晓程
专栏作者:丹东晓程
资深汽车评论员
-
关云山专栏
专栏作者:关云山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凌然
专栏作者:凌然
独立评论员
-
罗兰
专栏作者:罗兰
独立评论员
-
概说新语
专栏作者:王概
独立评论员
-
李苗苗专栏
专栏作者:李苗苗
资深媒体人
-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
芜下阿蒙
专栏作者:芜下阿蒙
独立汽车评论员
-
宇星评车
专栏作者:张宇星
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
-
风之谷
专栏作者:风之谷
独立评论员
-
蒋律师说
专栏作者:蒋苏华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汽车产业观察
专栏作者:陈希
中国买车网CEO
-
余德进随笔
专栏作者:余德进
中国著名人文经济学家和知名汽车评论人
-
静水流深
专栏作者:魏东升
汽车杂志社记者
-
林燃说车
专栏作者:林燃
汽车评论员
-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
笑寒松
专栏作者:笑寒松
-
方向车道
专栏作者:方向
资深评论员
-
马瀚明专栏
专栏作者:马瀚明
-
庄智渊专栏
专栏作者:庄智渊
-
裴达军专栏
专栏作者:车市裴聊
-
博车闻
专栏作者:李文博
-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专栏作者:童济仁
-
夏至观车
专栏作者:夏至
-
梅卿沁雪专栏
专栏作者:梅卿沁雪
-
田永春专栏
专栏作者:田永春
-
晓角昂扬
专栏作者:曹晓昂
汽车媒体人
-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
王逸轩专栏
专栏作者:王逸轩
-
老胡聊车
专栏作者:胡四海
汽车评论员
-
撄宁车道
专栏作者:撄宁
汽车评论员
-
思想财视界
专栏作者:陈思
财经媒体人
-
李昆生
专栏作者:李昆生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