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周磊:多方原因导致国内车企研发投入低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周磊
2014年12月05日 10:52:2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周磊

作者:周磊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据中汽协近期组织部分行业企业、机构进行的汽车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平均执...

凤凰汽车评论 据中汽协近期组织部分行业企业、机构进行的汽车企业研发费用核算情况的研究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汽车企业加计扣除政策平均执行率仅在30%左右,其中部分自主车企执行率更是仅为5%。

而据了解,为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相关部门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试行)》,确立了中国研发费加计扣除税收优惠的新政框架体系。但5年来,该政策并未使车企的研发积极性大幅提高。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国内2013年23家整车企业研发费用总额为209亿,同比增加8%,其中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的仅为5.69%。J.D.Power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自主品牌与国外竞争对手的质量差距至今仍有36分的分差。

众所周知,中国汽车企业一直在号召转型升级,但为什么研发投入却如此之低?在笔者看来,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合资车企的角度,外方对于核心技术的牢牢把控,严防对中方的技术转让,导致国内合资车企一般都是走产品引进与低级别的技术研发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之所以要搞汽车合资,其出发点就是想搞“市场换技术”,但最近几年业界显然对“市场换技术”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汽车市场的很大一部分份额已经让给了合资品牌,但我们却并没有从外方那里真正拿到过核心技术,无论是在整车还是在零部件领域。整车方面,中国自主车企仍只停留在借用外方现有车型平台进行低级别逆向开发的技术研发实力;零部件方面,由零部件引发的中国汽车产业的空心化问题更是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

而从企业经营的角度,也确实是谁都不可能愿意将自己的核心技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传授于人。纵观目前国内的合资汽车企业,我们可以看到,其旗下的产品大多是由其合作外方以授权模式生产,每当外方授权可以允许其使用某一车型平台时,这一车型的下一代车型实质已经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其外方实质就是有效的确保了其旗下产品至少保持领先合资品牌一代以上的优势。

对于合资企业自身而言,其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研发的车型,也一般都是由其现有车型的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针对性调整设计,即使有中方人员参与其中,但毕竟这种研发是处于低级别的研发,核心技术因此“泄密”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合资企业针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研发并不需要很多投入,从市场竞争的角度也没必要太多投入。

从自主品牌的角度,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由真正正向自主研发产品进行市场竞争,基本都是“事倍功半”,而逆向开发的产品则可“事半功倍”。

实质上,以前搞过真正正向自主研发的汽车企业并不是没有,真正正向自主研发出来的产品也并不少见。但为什么到目前,这种纯正的正向自主研发却几乎绝迹?核心原因有两点,其一是技术实力不足,正向自主研发的产品力不足;其二是正向自主研发投入巨大,如果产品产销达不到一定规模,就意味着巨亏。

笔者以前亲身体验过那些纯正的正向自主研发产品,无论是从做工还是品质等各方面,确实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且不说其做工远谈不上“精细”,单就在机场高速公路上突然全车断电抛锚的经历就让笔者心有余悸。虽然近几年国内自主品牌产品力提升明显,但这些逆向研发而来的产品与那些正向研发的产品并不能放在同一个级别进行比对。

一般而言,目前自主品牌借海外品牌成熟车型平台逆向开发一款产品的费用只要几千万元,但如果是正向纯自主研发,则这个费用就可能要几个亿。试想,一款是研发费用只要几千万元,且由于有成熟车型平台作为参考所带来的可靠性的逆向研发产品,一款是研发费用高达上亿元,但其可靠性还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产品,作为自主汽车企业的决策者,是应该选择第一款产品,还是选择第二款产品?答案不言自明。

从汽车企业发展的角度,没有中长期企业发展战略也是导致车企研发投入低的关键因素。

经常有听到过“中国汽车企业没有战略”这句话。从自主汽车企业决策者的角度,其企业并不需要中长期战略。在民营汽车企业方面,国内不少这类自主汽车企业的经营都是家族化理念,都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思路,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背景之下,这类汽车企业根本不可能愿意去因战略而宁愿短期亏损,也实际上没有实力像国有汽车企业那样经得起长期亏损;在国有汽车企业方面,一般其一把手的任职期限有限,少则几年,多也不过十数年,在其任期内无疑会急于出业绩,急于在任期内确保企业的经营出现较好的表现,也因此对所谓的中长期战略并不会过多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自主汽车企业的决策者们无疑均会选择投入相对较低,且可实现低投入大产出和快产出的逆向研发之路。

笔者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中国的自主汽车产业,如果没有由国家牵头组织专门的技术攻关和突破,就不太可能实现自主汽车产业的技术崛起。汽车产业的正向研发投入巨大,对于国内汽车企业而言,如果巨额投入得到到更巨额的回报,这样的巨额投入显然是难以承受的。特别是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的背景之下,汽车企业的正向研发之路并不会留给其过多的“试错”机会。

笔者认为,与其让国内汽车企业各自主阵的进行所谓的分散式技术研发,不如由国家牵头将国内汽车企业组织起来,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汽车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突破。虽然这种集合式研发必然会引发各方利益平衡的问题,但如果再不尝试和努力,再没有有效的突破,也许中国自主汽车产业就真的会“夭折”。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现任多家主流网站汽车频道评论员,长期对汽车产业进行跟踪研究,拥有参与汽车产销规划、整车营销策划及汽车产业集群建设等工作丰富经验。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