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黄嘉刚:浅析自主品牌造车的先天不足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黄嘉刚
2014年07月01日 10:20:0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黄嘉刚

作者:黄嘉刚

核心提示:国内自主品牌研发实力匮乏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都存在着缺乏前瞻性的问题。大部分自主品牌的新车都是在油泥阶段看上去相当漂亮,试制阶段看上去还算凑活,生产准备阶...

凤凰汽车评论  前不久听说过这样一个观点,说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工业革命的诞生完全是因为人类的懒惰。呵,如果只是看粗浅的表面意思的话,这一观点可真是把从小到大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一巴掌拍到了屁股底下,相当的无厘头。不过唯物主义的观点可是真真切切的又教导了我们看问题不能只看表象,从深层次来看,其实这个观点中懒惰的定义更多的是指向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思考。观点的解释也相当无厘头,说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织机的源动力就是因为懒得一卷一卷的纺纱,也就因为懒惰促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端。随后人们又懒得用手工操作纺织机,所以又开发了蒸汽机,因为懒得在火车上备受舟车劳顿之苦,所以我们又发明的飞机。呵,如果照着这个思路去理解的话,好像人类社会发展和创新的源动力还真是因为懒惰。这么看的话,这样的懒惰我们好像还真是需要,甚至可以说非常需要。

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最快的时间推出最新的产品是所有企业都在追求的基本运作原理。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它和中国的汽车市场特性关联起来的话,那么问题就来了,自主开发汽车与合资生产汽车到底应该如何取舍,我们应该全面合资还是应该固守自主。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出在合资企业带给中国汽车业的合资模式上。和国外的汽车企业寻求战略联盟的合资不同,中国汽车市场的合资企业是完全建立在不对等的前提下诞生的。从表面上看中方占据着合资企业超过50%的股份拥有着最大的话语权,但是产品这一命根子又攥在外方的手里使得中方的话语权从来就没有见硬气过。合资企业所投产的车型也都无一例外的是国外的产品,说白了,合资造车在中国市场就是代工生产的意思。曾经看到过一篇国外报道奥迪在中国的市场规划的新闻,通篇文章中看不到一汽大众的名称,取而代之的是大众集团长春组装厂。由此可见合资企业的独特地位。

实事求是的讲,如果只是单纯从企业运作的基本原理上来看的话,合资企业绝对是最完美的组合。首先从投入来看,在生产设备的投入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合资企业仰仗外方合作伙伴的全球车型资源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新车型的开发费用,合资企业开发部门小修小补的所谓国产化改进所耗费的开发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品牌规划方面,得益于国际车企的全盘规划,合资企业也丝毫不用为车型规划去大费脑筋,只是把产品弄来就好了。相比之下,自主企业推出新产品则需要一切重头开始,无论是产品规划也好,还是产品开发也罢,动辄都需要耗费数以亿计的相关费用。人力方面的投入同样是自主企业要远远大于合资企业,一般来说,投产一款新车合资企业准备的工作重点在于生产准备,产品开发方面就合资企业一方来说有几个小团队就可以完成国产化的工作。而自主企业投产一款新车的工作重点除了生产准备之外还需要一个庞大的产品设计团队和实验团队。所以在投入方面干自主显然要比干合资贵多了。

接下来我们看产出,众所周知,合资企业代工造车的生产模式让大量的国际品牌如潮水般涌入中国。近三十年的合资造车模式让合资品牌的车型牢牢占据着消费者的固有思维,在同等价位的范畴内,绝大多数的中国消费者都更倾向于选择合资品牌。在不良舆论的引导下中国汽车消费市场甚至还出现了过度看低自主品牌的怪象。与合资企业一同进驻中国的外方供应商体系也大幅度的降低了合资企业的零件采购成本,有了销量和供应商体系的支持,合资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和单车利润率都要远远高于自主企业。所以在产出方面干合资显然要比干自主赚得更多。

然后我们来看新产品的投放速度。前文已经说过,中国的合资企业的产品完全倚仗外方合作伙伴的全球车型资源。随着中国汽车产销量在世界汽车产销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中国消费者已经不再需要像以前一样苦等某款新车入华,主流品牌的合资车型在国外发布后半年之内国产版本必将上市销售,更有甚者直接选择中国市场作为首发。跨国车企无论从研发体系还是研发实力来看都要比自主企业强了不只是一个档次,特别是当模块化平台作为各大跨国车企争相发展的新技术得以运用之后,合资车企的新车研发速度将再上一个台阶。一般来说,自主品牌从立项到正式量产这个过程需要的研发周期大约为45-48个月,这个前提还是在运用现有平台的基础上。成熟的国外企业在同平台上研发一款新车的时间大约为36个月,根据大众官方的信息显示,在采用模块化平台的前提下整车的研发周期还将缩短30%,也就是在26个月左右。所以就新车推出的速度来看,合资企业也是要远远超过自主企业的。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现在市场上合资车随便就能推出个新一代,而自主品牌则迟迟不能有换代产品亮相。

最后我们来说产品,国内自主品牌研发实力匮乏是不争的事实,绝大多数的自主品牌都存在着缺乏前瞻性的问题。大部分自主品牌的新车都是在油泥阶段看上去相当漂亮,试制阶段看上去还算凑活,生产准备阶段看上去满足大众审美,量产后就落后于时代。在整车驾乘质感、整车精良化特性等考验研发团队实力的地方自主品牌更是无从谈起。高科技配置方面,由于成本以及技术实力的限制,很难有自主品牌能够独立的推出前瞻性的高科技配置。在研车型的配置也都参照于目前市面上销售的合资品牌,也就是说,在产品力方面,自主品牌平均要落后于合资品牌一个代系。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自主品牌本身已经不再有存在的价值,很显然不是。作为一个国家产业,在没有独立和自主的氛围下永远都将受制于人,这个问题显然不是仅仅通过市场经济就能够解决的。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现在植根于中国的跨国汽车企业就仿佛蝗虫一般,当本国的汽车市场趋于饱和之后便开始疯狂的向外扩张。现在中国汽车市场还是一块肥肉还能够引来跨国企业的青睐,但是市场终归是要饱和的,以蝗虫的思维来看到时候肯定是换个地方继续啃,留下的中国汽车工业就会如同飞蝗过境后的麦田一样颗粒无收。外有强敌内有忧患,自主品牌过得的确不容易,不过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并肯定自主品牌进步的一面,虽然向前的道路还充满荆棘,但是我们依旧需要迎着困难继续前行,因为这关乎到生死存亡。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自主  品牌  造车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自主汽车事业的发展就像一轮长跑,我们这群人是这其中的领跑,可能到最后我们无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有我们的存在后来者必将会把自主汽车事业推向顶峰。前进吧,勇敢的米哈伊。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