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油耗加强管理 新能源市场政策准备妥当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黄嘉刚
2014年10月23日 18:21:17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黄嘉刚

作者:黄嘉刚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联合发文,对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措施包括对...

凤凰汽车评论 近日,工信部、发改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联合发文,对加强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提出了具体的措施。

措施包括对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且统计新能源乘用车后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超过6.9升/百公里的乘用车企业,将进行公开通报;暂停受理不达标企业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不达标的新产品公告的申报;对新建乘用车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投资的项目,应提交的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计划不达标的需进行方案调整,对上一年不达标的企业项目不予受理;落实新修订的汽车强制性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推动燃油消耗量相关国家标准的实施;对平均燃料消耗量不达标、不履行达标承诺的乘用车企业,将在海关通关审核、进口检验、生产一致性核查方面加强监管;各核算主体严格按照《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要求,按时向工业和信息化部递交上一年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报告。不达标企业需同时递交平均燃料消耗量改善计划承诺书,提出具体的年度改善目标、改进措施等,包括对现有的达不到车型燃料消耗量目标值车型的停产、限产等。

从这一份通知中不难看出,这一次五部委的联合发文是针对不久前发布的《关于2013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核算情况的公告》的一次深化管理。为实现2015年到2020年我国乘用车产品平均燃油消耗量降至6.9升/百公里和5.0升/百公里的目标加强的政策层面的管理。

这一强化的管理措施的出台将有利于汽车产业中新能源板块的发力。

根据之前发布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核算办法》,在统计企业达到国家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目标的情况时,对企业生产或进口的纯电动乘用车、燃料电池乘用车、纯电动驱动模式综合工况续驶里程达到50公里及以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按零计算,并按5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综合工况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低于2.8升/100公里(含)的车型(不含纯电动、燃料电池乘用车),按3倍数量计入核算基数之和;其他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按实际数量核算。

很显然,对于不达标的企业而言,发展新能源车是解决油耗问题最快和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先甭管好卖不好卖,只要有了新能源车的销量,企业的平均油耗水平就能够获得一个较大幅度的下降。如果能够推出那么几款具有优秀产品力的走量新车的话,那么企业整体的平均油耗表现将进一步降低。所以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五年内,包括合资企业在内的汽车企业将迎来一次大规模新能源车投放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恐怕将会成为产品投放的主力。

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自主品牌的油耗表现实在有些上不了台面。根据《关于2013年度中国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油消耗量核算情况的公告》中的数据显示,40家油耗未达标的企业中有27家为国产乘用车生产企业,剩余的13家则均为以豪华车型为主的进口乘用车企业。在27家国产乘用车生产企业中,除了东风裕隆福建奔驰,其余25家均为自主品牌,其中甚至不乏中国一汽、北汽股份、广汽乘用车这样的自主企业。面对1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管理措施,这些自主企业的确是压力颇大。

相比之下,合资企业的压力显然要小一些。就2020年我国即将执行的5.0升/百公里的平均油耗限制来看,依旧是要低于欧盟排放法规的要求。根据欧盟的要求,2021年将执行95克/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换算成油耗的话这个数值相当于汽油车的限制为4.1升/百公里。即使在2015年执行的排放限制,欧盟的要求也需要达到5.6升/百公里。那么在这种政策方面的落差下,国外的主流汽车企业纷纷加强了应对措施的技术研发。那么,作为产品完全引进国外的合资企业,其投产的车型要满足国内2015年6.9升/百公里的限制并不是什么难事,即使是到了2020年,合资企业同样可以从容应对。

所以,在新能源车的投放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内自主品牌的积极性是要高于合资企业的。虽然要面临高昂的研发和推广费用,但对于自主品牌而言,这是值得的。

这种在政策的激励下进行的新能源车开发对自主品牌更具有现实意义,在严厉的管理措施下,对于单一自主品牌而言需要面临的是生存还是消亡的问题。在经过新能源研发的阵痛期之后,自主品牌可以累积下相关的新能源技术。而且,就传统动力而言,更为严苛的管理规定和油耗限值将促进自主企业在车身材料、发动机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

而且,更为严苛的管理办法限制了不达标企业的产能扩张、新产品投放方面的自由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一政策得以切实的落实,那么未来将会有一批因为油耗不达标的企业面临退市的尴尬。这对于优化国内汽车产业布局,整合汽车产业是有益的。实事求是的讲,中国的自主汽车产业现状在很大程度上与过多过散的自主汽车企业布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处罚措施,淘汰掉一批产能过剩的企业其实并非是什么坏事。

就市场而言,随着新能源车产品的陆续进驻,市场将迎来一次推广的过程,特别是以自主品牌为代表的高性价比新能源车的进驻,将会极大的拉低新能源车的整体售价。这一切恐怕又将回到本世纪初期私家车全面推广时候的样子,通过自主品牌的搅局,促使国外企业大规模降低车型价格,实现新能源车的国产化进程。继而带动整个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品牌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赢得市场的口碑,否则自主品牌越做越弱的循环又将继续下去。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自主汽车事业的发展就像一轮长跑,我们这群人是这其中的领跑,可能到最后我们无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有我们的存在后来者必将会把自主汽车事业推向顶峰。前进吧,勇敢的米哈伊。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