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嘉刚:合资多年导致汽车业畸形发展
作者:黄嘉刚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诚然,经过了最近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刚开始位于世界汽车产业的边缘一跃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
凤凰汽车评论 诚然,经过了最近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刚开始位于世界汽车产业的边缘一跃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4年中国市场的年产销量要超过2300万辆,再度稳居世界汽车市场产销量第一的宝座。着实令全球的汽车制造商眼馋,不过,在这个拥有着庞大产业规模的巨大市场,却又呈现出极度畸形的姿态。
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的汽车行业极度缺乏设计人才。
从汽车产业的结构来看,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顶端应该由汽车设计师组成,而在设计师之下对应的是技术工程师,生产物流工程师、质保工程师、销售工程师、产业工人等等。对于一个健康的、独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而言,这几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的状态。但是,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这几者之间却呈现出了不成比例的数量增长,具体点说,就是汽车设计人才极度缺乏。
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乘用车板块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合资历程,现在支撑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绝大部分销量的同样来自于这些合资企业。与自主企业不同的是,合资企业从来都不需要为产品发愁,因为他们的合作伙伴都会拿出已经设计完成的产品直接投产。这种模式投资少、回报快,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拥有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很显然,这么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众多汽车企业投身合资产车的大军之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与世界先进汽车产业之间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技术差距。这样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理念上,还包括了生产方式以及作业工艺上的差距。特别是生产方式和作业工艺上的差距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人家一天的产量赶上我们几年的产量,这样的差距着实巨大。于是,在那个时候,我们适时的采用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本国汽车工业的政策。随着一批批合资企业的诞生,我们的汽车生产工艺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数字化的工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随着合资品牌车型国产化率的提升,中国汽车市场的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话分两头讲,在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初期,这些合资企业的进驻是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的。
但是,在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具备先进的生产水平之后,合资企业对于车市的弊端便开始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汽车产业开始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再回到三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个时候弱小的中国汽车产业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调试都拥有相应的体系和技术人才支撑。特别是在设计研发领域,那个时候的中国诞生了一大批时至今日依旧在国际上声明显赫的优秀汽车设计师,比如贾延良老先生。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汽车产业合资大潮的来袭,中国的汽车业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出过像贾老这样的设计师,当然,这几十年里我们也再无经典中国车面世。当年深耕自主汽车研发领域的中国一汽、上海汽车等等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纷纷放下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那点研发体系和造型风格,以大规模合资生产汽车作为第一己任。而自主品牌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断档后,再度发力时已经又是白手起家。所以,在最近的这十几年里,中国汽车在国际汽车界里都是笨拙、难看和抄袭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几年前,自主品牌的车型往往都是车展上的笑柄。时至今日,中国车的风格还是鱼龙混杂,丝毫不成体系。
那么是不是说合资企业对于汽车工业的人才育成就毫无贡献呢?非也。在这近三十年的合资中,合资企业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奉献了大量的汽车生产工艺员、质保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等一系列相关的产业人士,这些伴随着合资企业的发展成就而来的汽车从业人员支撑着整个汽车工业下游领域的飞速发展。可是,在合资造车的体系下,唯独就缺了专业的汽车设计人才,因为合资企业的确不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在这样的产业模式下,每年从中国的工业大学中走出去的汽车专业人才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原本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成为了工艺员。
不久之前,《美国汽车新闻》的刊文《中国汽车制造商引入设计人才参与全球竞争》一文中,对中国的汽车设计在近几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给予了肯定。文中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品牌正在改弦易辙,引入大量经验丰富的外国人才,为初具雏形的项目进行设计指导。的确,2011年吉利便任命了彼得霍布里来执掌吉利的全球设计团队,去年又从通用挖来了Guy Burgoyne作为吉利汽车的设计总监。观致汽车则挖来了何哥特作为设计总监,长安汽车更是在欧洲和日本设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除了这些直接任命外国人的汽车企业之外,几乎所有的中国自主汽车企业也都把整车设计的任务外包到了国外的设计公司,比如早年间总会在广告上看到的乔治亚罗操刀设计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确缺乏成体系的汽车设计师团队。
自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实现外向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设计人才的缺乏,中国车很难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特性,产品特性都没有,就更不用去谈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了。另外,在工程方面,缺乏设计人才也直接导致了创新思维的僵化,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在自主品牌的新车上看到什么眼前一亮的先进配置或功能,大家都还是在跟随着国外品牌的步伐在生存,自主品牌永远都要落后合资品牌一排。第三,缺乏体系使得无法汽车设计人才无法培养,原本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纷纷去了合资企业做起了工艺,做起了销售,即使有点创意也被放在了市场推广上。显然,这并非是一个健康的循环。
专栏介绍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自主汽车事业的发展就像一轮长跑,我们这群人是这其中的领跑,可能到最后我们无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有我们的存在后来者必将会把自主汽车事业推向顶峰。前进吧,勇敢的米哈伊。
近期更新
闲聊英国脱欧对中国车市的影响
2016-06-24 16:02:28
聊聊汉腾 恐怕不需要这么一个品牌了吧
2016-05-11 09:25:00
处理方式很重要 换思路看汽车质量问题
2016-03-11 11:05:10
两会成风向标 汽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6-03-07 10:08:59
新能源车配额增加 产品目录也应该跟进
2016-01-13 09:06:32
展望2016 混合动力将迎来普及“春天”
2015-12-29 15:34:00
上海大众更名:看放下架子的大众和上汽
2015-12-13 09:43:04
治理雾霾 车辆共享机制将得到推广
2015-12-08 10:28:04
雾霾来袭 其实我们更应该推广混合动力
2015-12-02 09:57:55
恒大夺冠光环正在被失信蒙上阴影
2015-11-23 10:51:48
汽车行业腐败制约中国品牌发展
2015-11-03 09:44:39
出租车和专车之争:最终还是合二为一了
2015-10-17 10:52:59
维修信息公开 4S店体系短期内不会重构
2015-10-17 09:44:45
大众造假门事件或为混合动力提供机会
2015-09-29 12:00:11
看成都车展:西部市场的地域化影响力
2015-09-04 10:30:47
专栏作家
-
洪永福
专栏作者:洪永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规划师
-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
陈光祖
专栏作者:陈光祖
汽车工业资深专家
-
emilysuny
专栏作者:孙晓红
《汽车观察》副主编
-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汽车媒体人
-
网罗车音
专栏作者:罗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
-
君临车市
专栏作者:周丽君
资深媒体人
-
谦谦君子瞳睛看车
专栏作者:佟子谦
-
四海车谈
专栏作者:四海一车
-
晖常车市
专栏作者:苏晖
资深汽车营销工程师
-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评论员
-
吴迎秋专栏
专栏作者:吴迎秋
汽车媒体人
-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汽车媒体人
-
车市欣声
专栏作者:张欣
汽车行业研究员
-
球辉车谈
专栏作者:贺球辉
独立评论员
-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
肖波
专栏作者:肖波
汽车媒体人
-
少华车评
专栏作者:黄少华
汽车媒体人
-
桃然之父
专栏作者:张少华
汽车独立评论员
-
予墨Auto
专栏作者:汪军艇
汽车独立评论员
-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
冯冲
专栏作者:冯冲
汽车财经评论员
-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
易新专栏
专栏作者:易新
独立汽车评论员
-
陈志杰专栏
专栏作者:陈志杰
汽车媒体人
-
程晓东专栏
专栏作者:程晓东
首席汽车分析师
-
行者吴江
专栏作者:吴江
独立评论员
-
丹东晓程
专栏作者:丹东晓程
资深汽车评论员
-
关云山专栏
专栏作者:关云山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凌然
专栏作者:凌然
独立评论员
-
罗兰
专栏作者:罗兰
独立评论员
-
概说新语
专栏作者:王概
独立评论员
-
李苗苗专栏
专栏作者:李苗苗
资深媒体人
-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
芜下阿蒙
专栏作者:芜下阿蒙
独立汽车评论员
-
宇星评车
专栏作者:张宇星
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
-
风之谷
专栏作者:风之谷
独立评论员
-
蒋律师说
专栏作者:蒋苏华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汽车产业观察
专栏作者:陈希
中国买车网CEO
-
余德进随笔
专栏作者:余德进
中国著名人文经济学家和知名汽车评论人
-
静水流深
专栏作者:魏东升
汽车杂志社记者
-
林燃说车
专栏作者:林燃
汽车评论员
-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
笑寒松
专栏作者:笑寒松
-
方向车道
专栏作者:方向
资深评论员
-
马瀚明专栏
专栏作者:马瀚明
-
庄智渊专栏
专栏作者:庄智渊
-
裴达军专栏
专栏作者:车市裴聊
-
博车闻
专栏作者:李文博
-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专栏作者:童济仁
-
夏至观车
专栏作者:夏至
-
梅卿沁雪专栏
专栏作者:梅卿沁雪
-
田永春专栏
专栏作者:田永春
-
晓角昂扬
专栏作者:曹晓昂
汽车媒体人
-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
王逸轩专栏
专栏作者:王逸轩
-
老胡聊车
专栏作者:胡四海
汽车评论员
-
撄宁车道
专栏作者:撄宁
汽车评论员
-
思想财视界
专栏作者:陈思
财经媒体人
-
李昆生
专栏作者:李昆生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