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黄嘉刚:合资多年导致汽车业畸形发展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黄嘉刚
2014年11月03日 09:52:09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黄嘉刚

作者:黄嘉刚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诚然,经过了最近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刚开始位于世界汽车产业的边缘一跃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

凤凰汽车评论 诚然,经过了最近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经从刚开始位于世界汽车产业的边缘一跃成为了世界汽车产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来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2014年中国市场的年产销量要超过2300万辆,再度稳居世界汽车市场产销量第一的宝座。着实令全球的汽车制造商眼馋,不过,在这个拥有着庞大产业规模的巨大市场,却又呈现出极度畸形的姿态。

这其中最显著的,就是中国的汽车行业极度缺乏设计人才。

从汽车产业的结构来看,一个稳定的金字塔结构顶端应该由汽车设计师组成,而在设计师之下对应的是技术工程师,生产物流工程师、质保工程师、销售工程师、产业工人等等。对于一个健康的、独立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汽车产业而言,这几者之间是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的状态。但是,在中国的汽车产业中,这几者之间却呈现出了不成比例的数量增长,具体点说,就是汽车设计人才极度缺乏。

众所周知,中国的汽车产业特别是乘用车板块已经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合资历程,现在支撑着中国乘用车市场绝大部分销量的同样来自于这些合资企业。与自主企业不同的是,合资企业从来都不需要为产品发愁,因为他们的合作伙伴都会拿出已经设计完成的产品直接投产。这种模式投资少、回报快,不需要付出太多的精力就可以拥有完善的产品线布局。很显然,这么优厚的条件吸引了众多汽车企业投身合资产车的大军之中。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中国的汽车产业与世界先进汽车产业之间至少有二十年以上的技术差距。这样的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设计理念上,还包括了生产方式以及作业工艺上的差距。特别是生产方式和作业工艺上的差距极大的限制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人家一天的产量赶上我们几年的产量,这样的差距着实巨大。于是,在那个时候,我们适时的采用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升本国汽车工业的政策。随着一批批合资企业的诞生,我们的汽车生产工艺在短短的几十年内迅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大批数字化的工厂拔地而起。与此同时,随着合资品牌车型国产化率的提升,中国汽车市场的零部件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所以话分两头讲,在中国汽车产业布局的初期,这些合资企业的进驻是具有积极的推动意义的。

但是,在中国汽车产业开始具备先进的生产水平之后,合资企业对于车市的弊端便开始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汽车产业开始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态势。再回到三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中国汽车产业虽然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但是我们也看到,那个时候弱小的中国汽车产业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设计研发到生产调试都拥有相应的体系和技术人才支撑。特别是在设计研发领域,那个时候的中国诞生了一大批时至今日依旧在国际上声明显赫的优秀汽车设计师,比如贾延良老先生。

可是随着改革开放汽车产业合资大潮的来袭,中国的汽车业已经很多年没有再出过像贾老这样的设计师,当然,这几十年里我们也再无经典中国车面世。当年深耕自主汽车研发领域的中国一汽、上海汽车等等大型国有汽车企业纷纷放下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那点研发体系和造型风格,以大规模合资生产汽车作为第一己任。而自主品牌在经过了长时间的断档后,再度发力时已经又是白手起家。所以,在最近的这十几年里,中国汽车在国际汽车界里都是笨拙、难看和抄袭的代名词。特别是在几年前,自主品牌的车型往往都是车展上的笑柄。时至今日,中国车的风格还是鱼龙混杂,丝毫不成体系。

那么是不是说合资企业对于汽车工业的人才育成就毫无贡献呢?非也。在这近三十年的合资中,合资企业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奉献了大量的汽车生产工艺员、质保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等一系列相关的产业人士,这些伴随着合资企业的发展成就而来的汽车从业人员支撑着整个汽车工业下游领域的飞速发展。可是,在合资造车的体系下,唯独就缺了专业的汽车设计人才,因为合资企业的确不需要这样的人。于是,在这样的产业模式下,每年从中国的工业大学中走出去的汽车专业人才绝大部分都进入了汽车生产和销售领域,原本可以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成为了工艺员。

不久之前,《美国汽车新闻》的刊文《中国汽车制造商引入设计人才参与全球竞争》一文中,对中国的汽车设计在近几年来所取得的长足进步给予了肯定。文中明确指出,目前中国品牌正在改弦易辙,引入大量经验丰富的外国人才,为初具雏形的项目进行设计指导。的确,2011年吉利便任命了彼得霍布里来执掌吉利的全球设计团队,去年又从通用挖来了Guy Burgoyne作为吉利汽车的设计总监。观致汽车则挖来了何哥特作为设计总监,长安汽车更是在欧洲和日本设立了独立的研发中心。除了这些直接任命外国人的汽车企业之外,几乎所有的中国自主汽车企业也都把整车设计的任务外包到了国外的设计公司,比如早年间总会在广告上看到的乔治亚罗操刀设计等等。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国的汽车工业的确缺乏成体系的汽车设计师团队。

自然,在这种大环境下,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实现外向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显然是行不通的。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设计人才的缺乏,中国车很难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产品特性,产品特性都没有,就更不用去谈什么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了。另外,在工程方面,缺乏设计人才也直接导致了创新思维的僵化,所以我们现在很难在自主品牌的新车上看到什么眼前一亮的先进配置或功能,大家都还是在跟随着国外品牌的步伐在生存,自主品牌永远都要落后合资品牌一排。第三,缺乏体系使得无法汽车设计人才无法培养,原本最具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纷纷去了合资企业做起了工艺,做起了销售,即使有点创意也被放在了市场推广上。显然,这并非是一个健康的循环。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自主汽车事业的发展就像一轮长跑,我们这群人是这其中的领跑,可能到最后我们无法站在最高的领奖台上,但是有我们的存在后来者必将会把自主汽车事业推向顶峰。前进吧,勇敢的米哈伊。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