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品牌的制胜法宝是“中国式进化”
作者:郎永强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据统计,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7亿辆,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
凤凰汽车评论 据统计,截止2013年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1.37亿辆,全国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北京、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另据中汽协的统计,2013年中国汽车的累计销售量为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销量首次超过2千万辆大关,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在这样的汽车市场中,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车风格,也就是所谓“中国式”消费习惯。因此鉴于国内旺盛的汽车购买力,为了追求更好的利润,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自主车企,也都要随着市场的需要而做“中国式”的进化。不客气的说,任何高傲的态度或所谓的坚持在中国都会被残酷的现实击碎。放眼望去,即便是多么老牌的豪华车品牌也不能免俗。这就是“中国风”。
其实对于很多国人来说,购买汽车依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普通的工薪家庭,赚来的每一分钱都不容易。所以本着金钱与享受是成正比的心态,消费者们在选择的时候会比较天然的偏向技术更加成熟先进的合资品牌。而在更高的价格区间里面,则会选购进口车。
其实,从销售量看,国产合资车确实是中国乘用车销售量的主角。根据统计,上海大众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27008辆、一汽-大众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26288辆、上海通用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为1512000辆、北京现代的销售量为1009631辆、东风日产的销售量为910011辆、长安福特的销售量为682686辆、上通五菱的销售量为596749辆、长城的销售量为584435辆、东风悦达的销售量为540540辆、神龙汽车的销售量为538851辆。以上为中国2013年车企销售排名,很明显大众成为最大赢家,而国产自主品牌除长城外,全被排斥在前十位之外,这令人深感惋惜。
解析大众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与其与时俱进的“中国式”进化有着直接关系。比如奥迪在国内首先刮起的“加长风”,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2013年仅奥迪A6L的销售量就达到了15.32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5.3%。遥想当年,刚刚入华的奔驰宝马并不把奥迪当做正面对手,更是不屑与“奥迪的加长版”,但是残酷的市场现实还是最终迫使奔驰宝马“乖乖的”跟在奥迪身后搞起了“加长”,特别是一直以操控见长的宝马,也不得不“牺牲”操控性追求“高大全”,不过加长后的奔驰宝马收到不小的收益,2013年宝马5系在国内的销售量达到12.6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7.5%,赚得盆满钵满的宝马自然高兴的合不拢嘴。奥迪推出的加长版迎合中国消费者的需要,随后而来的任何一家豪华车品牌都要步入这个后尘,因为这是中国人的消费习惯,“中国风”只能遵守不能改变。
以上是奥迪在拿捏国人的心态,还有上海大众也对国人的消费习惯有着充分的了解,并专门为中国人进行产品开发。或者相对来说,一汽-大众比较注重原汁原味,而上海大众则更多的突出创新因素。
从发展过程来看,上海大众起步的时候并没有多少可拼爹的资本,因此也没有多少思想上的包袱。这样一来,他们更愿意通过引进再消化吸收再自主开发来解决产品问题。
早期,上汽用合作开发的方式与德国大众联合开发出了“桑塔纳2000”和“帕萨特”车型,这些车型通过加长以及造型元素的优化等赢得了市场的好评。然后从“桑塔纳3000”项目起,上海大众开始了自主开发的探索,由此诞生“Passat领驭”、“Passat新领驭”和“Lavida ”家族。
在这些产品里面,“Lavida ”算是上海大众坚持自主路线大功告成的范例。从朗逸开始,上海大众用自主研发的方式实现了德国品质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相互融合。这样一来,体现在设计语言方面“Lavida ”家族中无论新朗逸、朗行、朗境、朗逸蓝驱技术版、新朗逸运动版还是朗行运动版都不会有丝毫的怪异感觉。这些欧洲品牌的“中国定制”为上海大众贡献了源源销量也为其他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据统计,朗逸2013年的累计销售量高达37.41万辆,同比增长高达51.7%,这就是合资品牌在中国式进化过程中收到的巨大收益。
可以说,在销量日渐饱和的情况下,中国式进化是合资车企能够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如果只是一味的引进车型来支撑产品体系或者用减配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合资自主品牌”的投机方式并不有利于品牌的可持续成长。
现在消费者的心态开始日渐成熟,他们会给企业们提出更高的产品要求,要想让消费者掏钱,吃老本是不够的。这就要求企业去进一步的洞察客户需求,有针对性的改进甚至创造产品进而巩固自己的市场地位。
在国内进行“中国式”的进化尤为关键,不管哪一种品牌,专门为中国人做的“私人定制”汽车,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别看现在闹得欢,下一家“休克”的车企就是你!
2016-11-01 20:07:35
发展新能源车不能当政绩 投资过热让人忧
2016-07-15 15:50:45
火力全开 多款重磅SUV引爆北京车展
2016-04-22 15:21:04
原力觉醒 中国品牌SUV的市场反击
2016-02-02 08:37:55
中国品牌应打造拳头产品应对市场压力
2015-12-21 10:26:44
是谁“推倒了”东风总经理朱福寿?
2015-11-03 09:50:37
在深秋霜降前 轿车和MPV先“双降”
2015-11-02 21:58:18
郎永强:SUV市场身陷双重危机
2015-09-21 09:33:39
自主车企借力成都车展 扩张西部市场
2015-09-03 16:59:18
7月销量解析:SUV无法撼动轿车主流地位
2015-08-20 10:04:18
自主竞争愈发激烈 如何抢占车市先机?
2015-08-03 10:21:30
轿车市场份额不断衰退 遭遇内挤外压
2015-07-21 11:20:49
北京新能源车市场是座待开采的"金矿"
2015-07-20 10:39:35
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方式需更加多元化
2015-07-18 01:22:46
自主小型SUV需坚持精品化研发之路
2015-06-26 11:36:08
专栏作家
-
洪永福
专栏作者:洪永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规划师
-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
陈光祖
专栏作者:陈光祖
汽车工业资深专家
-
emilysuny
专栏作者:孙晓红
《汽车观察》副主编
-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汽车媒体人
-
网罗车音
专栏作者:罗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
-
君临车市
专栏作者:周丽君
资深媒体人
-
谦谦君子瞳睛看车
专栏作者:佟子谦
-
四海车谈
专栏作者:四海一车
-
晖常车市
专栏作者:苏晖
资深汽车营销工程师
-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评论员
-
吴迎秋专栏
专栏作者:吴迎秋
汽车媒体人
-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汽车媒体人
-
车市欣声
专栏作者:张欣
汽车行业研究员
-
球辉车谈
专栏作者:贺球辉
独立评论员
-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
肖波
专栏作者:肖波
汽车媒体人
-
少华车评
专栏作者:黄少华
汽车媒体人
-
桃然之父
专栏作者:张少华
汽车独立评论员
-
予墨Auto
专栏作者:汪军艇
汽车独立评论员
-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
冯冲
专栏作者:冯冲
汽车财经评论员
-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
易新专栏
专栏作者:易新
独立汽车评论员
-
陈志杰专栏
专栏作者:陈志杰
汽车媒体人
-
程晓东专栏
专栏作者:程晓东
首席汽车分析师
-
行者吴江
专栏作者:吴江
独立评论员
-
丹东晓程
专栏作者:丹东晓程
资深汽车评论员
-
关云山专栏
专栏作者:关云山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凌然
专栏作者:凌然
独立评论员
-
罗兰
专栏作者:罗兰
独立评论员
-
概说新语
专栏作者:王概
独立评论员
-
李苗苗专栏
专栏作者:李苗苗
资深媒体人
-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
芜下阿蒙
专栏作者:芜下阿蒙
独立汽车评论员
-
宇星评车
专栏作者:张宇星
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
-
风之谷
专栏作者:风之谷
独立评论员
-
蒋律师说
专栏作者:蒋苏华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汽车产业观察
专栏作者:陈希
中国买车网CEO
-
余德进随笔
专栏作者:余德进
中国著名人文经济学家和知名汽车评论人
-
静水流深
专栏作者:魏东升
汽车杂志社记者
-
林燃说车
专栏作者:林燃
汽车评论员
-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
笑寒松
专栏作者:笑寒松
-
方向车道
专栏作者:方向
资深评论员
-
马瀚明专栏
专栏作者:马瀚明
-
庄智渊专栏
专栏作者:庄智渊
-
裴达军专栏
专栏作者:车市裴聊
-
博车闻
专栏作者:李文博
-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专栏作者:童济仁
-
夏至观车
专栏作者:夏至
-
梅卿沁雪专栏
专栏作者:梅卿沁雪
-
田永春专栏
专栏作者:田永春
-
晓角昂扬
专栏作者:曹晓昂
汽车媒体人
-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
王逸轩专栏
专栏作者:王逸轩
-
老胡聊车
专栏作者:胡四海
汽车评论员
-
撄宁车道
专栏作者:撄宁
汽车评论员
-
思想财视界
专栏作者:陈思
财经媒体人
-
李昆生
专栏作者:李昆生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