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2015车市预测:自主品牌结构调整将继续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王国信
2015年01月27日 10:22:16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王国信

作者:王国信

核心提示:中汽协在2014年产销数据发布会上,对自主品牌在2015年的未来做了一个较为消极的预测——销量会继续下降,份额会继续缩小,也就是所谓的“双下降”。

凤凰汽车评论 中汽协在2014年产销数据发布会上,对自主品牌在2015年的未来做了一个较为消极的预测——销量会继续下降,份额会继续缩小,也就是所谓的“双下降”。这显然不是大家愿意看到的结果,但这却是一个概率高于90%的走势。

自主品牌所面临的压力已经无需多言。中汽协的统计显示,自主品牌乘用车全年占有率为38.4%,比去年下降2.1个百分点,其中轿车同比下降17.4%,占有率为22.4%,比去年下降5.6个百分点。整个自主品牌的增长完全靠SUV和MPV支撑。

自主品牌的SUV车型在2014年仍保持强大的竞争力,销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50.36%;占SUV市场份额为44.76%,较前一年增长4.14个百分点。自主品牌在MPV市场销量165.10万辆,同比激增了48.2%,市场占有率同比提升2.7个百分点至85.9%。而与之对比的外资品牌MPV,2014年虽然同比也有20.7%的增长,但市场份额却下跌了2.7个百分点。

不过,在进入2015年之后,并不能单纯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自主品牌的走势。在经历了去年的12连降之后,关于自主品牌的担心和批评见诸各个媒体。但如果我们将目光放长远,则会发现,自主品牌这一年多来的持续下降与其归因于合资品牌的下探,不如说是自主品牌自身调整的原因。

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的发展,历史较短,严格说来,在2002年加入WTO之后,自主品牌才迎来真正的发展,而这也就是近十年的事情。而更进一步说,直到五年前,中国大多数自主品牌企业还处于逆向开发或者消化引进收购的阶段。而也就是近五年左右,大多数自主品牌才把第一轮正向开发的产品推向市场。

从2002年开始算起,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经历了三个高峰,三个低谷。其中,2002年、2003年构成第一个波峰,2004年为第一个波谷。2005年——2007年为第二个波峰,2008年为第二个波谷。2009年-2011年为第三个波峰,2012年-2014年为第三个波谷时期。

仔细对比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变化,可以发现,升降与自主品牌的发展阶段是吻合的。比如在第一个高峰期间,市场份额上升的原因是,市场发展初期,市场相对空白,竞争企业相对较少,而作为主要进攻较低端汽车市场的企业而言,占据着较大的优势。

而在2004年,合资产品大量进入国产,特别是韩系车的进入,自主品牌的中高端产品受到强烈冲击,终端产品也受影响,形成第一次份额大面积下降。但在2004年,国家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自主通过获得外资一些平台技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机会。此后进入第二波发展高潮。

这一轮的低谷成因在于,经历了最初摸索阶段,各个企业在产品、品牌、质量、渠道等方面或多或少犯过各种错误。于是,就有了最近两年的调整。比如奇瑞吉利的产品和品牌的调整,比亚迪的质量调整等等。调整的阶段,必然是伴随着市场的下降,如奇瑞和吉利一开始改革,市场则应声而降。

良性的调整下,丢失市场份额并不可怕。这一轮的调整结果是,大部分自主品牌推出了自己的自主正向研发。比如奇瑞、上汽,而长安已经率先推出了第二轮的正向研发的产品。正向研发的产品竞争力将大幅度超过以往逆向开发的产品,从长安、奇瑞的自主品牌去年至今年能在自主品牌中独树一帜即可以看出。

这说明什么?在调整之后,市场仍然会继续给这些企业发展的机会,而并非预想的那么悲观。一个预计是,从2014年年底至2016年,经过2~4年的调整,自主品牌的第二轮正向研发的产品陆续上市。随着这些产品的上市,一些边缘品牌则继续萎缩,市场份额最慢将在未来两年内有所回升。

今年的整体趋势来看,自主品牌的份额和销量会进行内部调整。从历史经验来看,销量底部最慢在今年构成,随即将进入另一个向上增长的阶段。销量接近份额底部的信号是,2014年9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的止跌回暖。当月自主乘用车占总量的38.54%,占有率比上月提升1.4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升0.19个百分点。结束连续十二个月的下降。

在2015年,自主品牌的变化是两个“结构”的调整继续。一个是产品结构,一个体系结构,包括研发和营销。毫无疑问的是,SUV和MPV这两大细分市场依然将是2015年自主品牌的最重要的支撑,这也是当下自主品牌纷纷加注在两大细分市场布局的原因。另一方面,走向国际化的正向研发和销售将继续改进。

如果换一个时髦的方式来说,自主品牌也同中国经济一样,将进入一个发展和竞争的“新常态”期。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经济观察报汽车行业记者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