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骆予:整体上市倒计时 江淮的加减法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骆予
2014年05月30日 10:50:06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骆予

作者:骆予

核心提示:和众多自主品牌一样,江淮汽车在乘用车市场摸爬滚打遭遇了很多挫折,一次次的仍然站立起来并不断向前。50年的发展轨迹虽显露出很多的与众不同。

凤凰汽车评论  对于今年50岁的江淮来讲,注定是一个转折点。整体上市的倒计时,宣告这家地方国有企业谋求走上规模发展道路的雄心,这在江淮50年的发展历程中,算是一次至为大胆的改革。

这家成立于1964年的国有企业,历史可以比肩一汽东风等老一辈国字号汽车企业,也是中国首批汽车创业者。50年的风雨让这家安徽的地方企业在大浪淘沙、几番洗牌的市场中依然挺立,可谓是地方汽车企业常青树的代表。如果此番成功实现整体上市,将再次成为汽车工业领域国有企业改革的一个典范,毕竟在一汽、北汽等高调推进整体上市的步伐中,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过就目前江淮的发展均衡性来讲,整体上市谋求的扩张和产品结构更新的滞后,将是江淮面临的一大矛盾,而这一矛盾,随着江淮乘用车产品的瘦身已现端倪。

迟来的规模扩张,骨骼上要健壮

一直觉得江淮的发展步伐很另类。最直观的感觉就是在发展战略上的与众不同。在自主车企发展黄金十年,江淮并未跟风发展乘用车,没有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专注于商用车和底盘,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当黄金十年过去,各自主车企开始一场轰轰烈烈的战略转型,向市场要效益的时候,江淮却开始要规模了。

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国内乘用车销量增幅达8%,而自主品牌乘用车同比下降了1.46%,显然,合资品牌的下探、中心城市的限购令等,对自主品牌是沉重的一击。这时候逆势扩张本算不上好时机。

不过江淮的上市步伐很坚定并有条不紊。拥有2家上市公司10余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的江淮,自2012年首次提出整体上市目标不到一年半的时间。从今年4月15日,江淮汽车与安凯汽车同时发布公告,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计划以来,拟以江淮汽车为上市平台,通过重大资产重组方式实现整体上市的步伐。近期借助50周年东风之机进行停牌,依然进入了上市的倒计时。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江淮汽车将实现在汽车制造领域涵盖乘用车、商用车、重型卡车、专用车、叉车、新能源等完整的生产、研发体系。在体格上做一个“胖子”。不过这个骨架上的“胖子”,目前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各部分机能,比如至为关键的乘用车领域的改革,这样才能从“胖子”变成壮汉。

市场化的瘦身,身材上要骨感

在体格上的伸张,要求江淮投入更多的产品和研发来扩充身材以免造成局部的干瘪,而从近期江淮的动作来看,似乎“减肥”却成了主导,这造成的局面就是体格在增加,“皮肉在减肥”。当然,去其糟粕也是为了更好地塑身。

按照2012年第一次提出整体上市目标时江淮制定的目标,在十二五末年,产销量要达到160万辆。今年年初,江淮悄然降低了目标,调整为2017年完成100万辆,江淮急于求成的心态开始转向平稳。前几日,和悦SUV划归瑞风,再一次进行产品梳理,重新梳理出A系列和S系列产品架构。据称江淮的多款老产品近期也计划进行大幅度削减、停产,以适应新的发展节奏,如宾悦瑞鹰和和悦RS等昔日热销车型或将涉及。这样的江淮,显得一下子变得苗条起来,但如果体格持续扩张,那必定显得有些单薄,新产品更新以及产品体系变化带来的品牌重塑将成为首要问题。

早在2013年,江淮就曾三次调整营销体系,拆分营销公司、梳理和悦和瑞风两大品牌体系、弱化大区管理体制、下放近70名部长、乘用车营销聚焦等一系列举措让人看的是眼花缭乱。当时众多评论分析就直指江淮在营销上的频繁变化并未改变产品本身,江淮要想真正秀出完美“身材”,聚焦产品依然是核心。

虽然步伐稍显凌乱,这也正说明江淮在扩张的道路上,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尤其是乘用车领域本身的短板问题的凸显。忍痛割爱削减目前的老产品所做的减法,也是为了迎合规模上的加法,完善江淮汽车整体的协调性。

和众多自主品牌一样,江淮汽车在乘用车市场摸爬滚打遭遇了很多挫折,一次次的仍然站立起来并不断向前。50年的发展轨迹虽显露出很多的与众不同,不过江淮目前谋求的整体上市向大家传递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江淮并不满足于做一个偏安一隅的地方企业,它拥有更大的抱负。江淮在安进的带领下走向了更具有"野心"和抱负的道路。做好加减法,做好产品,是江淮50岁生日以后面对的紧迫挑战。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江淮  上市  改革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视媒体的批评为鞭策,自我的批评为动力,做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一颗螺丝钉,以汽车专栏评论员的角度,解读和传播车市杂谈。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