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骆予:新能源大考之年势必迎来发展转折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骆予
2014年11月03日 10:02:05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骆予

作者:骆予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新能源汽车曾经在2012年迎来发展高潮,当年推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年...

凤凰汽车评论 新能源汽车曾经在2012年迎来发展高潮,当年推出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在2015年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50万辆,数字着实振奋人心,不过这两年的销量并不乐观,实现目标可谓是难于上青天。眼下离2015年只剩下2个月时间,大考之年的临近势必给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转折,不论是重新调整销量规划,还是出台新的刺激政策,有一点可以肯定,政策方面肯定不会坐视新能源发展现状不管,毕竟全国40多个试点城市需要提交一份新能源汽车推广的“答卷”。

所以,就有了最近新能源政策的频繁出台,有了电动公交、电动公务车的捷报频传,也有了新能源全新品牌腾势的来势汹汹。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新能源大考之年势必迎来发展转折期。

政策方面捷报频传

近日相关政策的频繁出台,也正在验证着这样一个趋势。10月22日,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京津冀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工作方案》,提出2014年到2015年,在京津冀地区公共交通服务领域共推广20222辆新能源汽车,新建充/换电站94座,充电桩新增1.62万个;广东省政府日前印发《广东省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使用新能源汽车,争取到2015年底全省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超4.5万辆;10月22日上午,湖南长沙市政府网站公布湖南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湖南长沙市2014年力争推广新能源汽车1580;天津市财政局、市科委也在近日联合制定《天津市新能源汽车财政补贴管理办法》,1:1的比例对其进行补贴,双方的最高补贴额度可达11.4万

各地政府在近期再次密集出台相关刺激和指导性政策,绝非偶然,这其中有近期新能源市场回暖的刺激,而更多的则依然是行政导向的作用,各地政府还是想着到2015年结束之前,上交一份还算过得去的销量数据。

其实在今年以来,各项扶持政策已经频出,免征车辆购置税、政府公务车采购、坚决破除地方保护等利好政策,新能源汽车相比之前的年份,算是一个丰收年。尤其是今年9月份销量再创新高。中汽协日前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生产38522辆,销售38163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2.9倍和2.8倍。9月份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达9000多辆,同比增逾7倍,环比实现翻倍,呈现井喷的发展态势。多数分析师也认为,四季度新能源汽车出货月均销量将超万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销有望达到25万辆。

车企方面紧锣密鼓

就在这样一个宏观环境走在上升期的有利时机,对于车企来讲确实是难能可贵,毕竟近年来巨大的新能源投入并未获得实质性的收货,各车企都在期待着用一场大胜来提振新能源发展的信心。9月新能源车型销量排名中,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以1700辆的成绩稳居榜首,刷新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也让人看到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希望。众泰知豆E20和奇瑞QQ3电动版分列二、三名。而9月底在上海地区率先上市的全新新能源汽车品牌腾势,也已经开始进入市场,并且势头也不可小觑。

现在新能源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充电桩的布局,这是很多家庭购买新能源汽车的重要顾虑,其次是外观和价格。充电桩方面,很多分析人士预计2015年将是建设发展的关键之年,很多地方政府在迎接大考之年会加快这方面的建设。我们从财经行业也了解到,近期充电桩概念股已经全线飘红,10月中旬股市板块平均上涨1.33%,随着基础设施加速建设,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应用进程也必定要迎来加速。同时,各新能源品牌在自身品质和便捷性也都在快速提升,这些都为2015年的大考之年增添了更多成功的砝码。

一面是政府积极迎接试点城市目标考核,一面是新能源汽车自身的快速提升,正如业内众多分析师预测的那样,2015年新能源汽车势必会迎来一个集中爆发年,各自主车企要抓住政策机遇,而新品牌腾势也要抓住“一鼓作气”的好时机。毕竟,在目前新能源还处于对政策高度依赖的阶段里,这样的机遇太难能可贵。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视媒体的批评为鞭策,自我的批评为动力,做中国自主汽车产业的一颗螺丝钉,以汽车专栏评论员的角度,解读和传播车市杂谈。

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