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加长”还需量体裁衣
作者:余德进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一味的加长加宽真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吗,面对道路拥堵停车位紧张,车企能否量体裁衣。在中国,带T(涡轮增压)和带L(长轴距版)...
凤凰汽车评论 一味的加长加宽真的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吗,面对道路拥堵停车位紧张,车企能否量体裁衣。
在中国,带T(涡轮增压)和带L(长轴距版)被视为最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左右臂膀。可放眼欧洲和北美等拥有悠久历史的汽车市场,似乎T和L都不是他们太过在意的东西。当然,造成中外差距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平均收入比中国人高,有能力视需求而买不同的车型。更重要的是,对于车的认知不同最终形成了喜好有别。
在大部分中国人看来,车不仅要满足日产车主的代步需求,它有可能是为一个家庭,甚至是为三代同堂的五口人而准备的。因此,大部分中国人选车的时候都会考虑到空间这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当然,除了家庭用车外,在商务接待和公务用车的时候,较为宽敞的空间也的确能让宾客更好更舒适的乘坐。基于这样的背景,众多车企玩起了加长的戏法,我们也能轻易的在豪华品牌上发现“L“的字样,例如入门中型车市场就有奔驰C200L、宝马320Li、奥迪A4L、凯迪拉克ATS-L、英菲尼迪Q50L……其中,凯迪拉克ATS-L将轴距增加85mm(对比普通版ATS),全部增加在B柱后面的空间,后排空间更为宽裕。而奔驰长轴版C级车的轴距较标准轴距版车型增加了160mm,达到2920mm。宝马3系长轴距版的轴距与奔驰长轴版一致,同样达到2920mm。
轴距加长成常态不禁让车市进言疑惑,这样疯狂加长的背后到底是消费者实实在在的需求,还是车企为了跟随潮流而不得为之?一味的加长让当今的A级车更像曾经的B级车,让当今的B级车更像曾经的C级车,这样真的好吗?
紧凑型市场不仅要拼配置 加长也是必不可少
放眼紧凑级轿车市场,曾经一直是合资品牌的天下。但随着自主品牌的崛起,到现在勉强能在前二十榜中看到几款自主品牌车型。本着品牌影响力的先天优势,例如大众朗逸、速腾、桑塔纳、捷达等车型并不需要太为空间、配置等因素而焦虑。合资品牌拼影响力,自主品牌拼综合力,这让紧凑级轿车市场变得更加残酷。从消费者的角度上看,其实更希望车企之间相互竞争,给消费者留下更全面的车型。仅凭品牌的影响力和并不出众的配置加上较为昂贵的售价,让许多曾经的大众迷纷纷由粉转路,开始选择自主品牌。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当一众自主品牌意识到品牌影响力的不足时,只能通过加尺寸、增配置、减价格的套路来获得一席之地。
从中国的实情看,紧凑级轿车市场还是以性价比较高的平民品牌为主导,而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或许根本不需要较为生猛的操控感,也不需要不切实际的两座布局。对于紧凑级市场而言,拼空间拼配置拼价格是必不可少的东西,所以加长也是为了迎合国人胃口,故加长在紧凑级轿车市场少不了。
豪华品牌不该随波逐流 加长还看品牌基因
不同于平民品牌,豪华品牌更多是为有商务合作需求或高收入群体而服务的。在车市进言看来,如果带着宜家宜室的特质的话,加长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更长的尺寸能够为后排腾出更大的空间,让家人和宾客能够享受到更舒适的乘坐体验。另外,更大的空间也有利于增加后排娱乐系统,后排商务系统等配置。例如奥迪A6L和宝马5系就是因此而取得1万辆左右的稳定月销量。
转战到稍微带有运动特质的豪华品牌,在车市进言看来就不应该为了应市场而随波逐流。毕竟更长的轴距会极大的降低操控感,普遍情况下轴距更长的车型也会比轴距更短的车型转弯半径大。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带有运动血统豪华品牌更不应该为了市场而妥协,从而走上加长轴距的不归路,有好几个品牌就是因为错误的跟风才导致销量平平。
“L“不能一概而论 车企应该量体裁衣
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消费者也变得更加成熟起来。相比曾经汽车知识匮乏的时代,如今普及的网络及汽车门户网站早已成为消费者看车买车前的必经之地。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车企对消费者需求的转变,越来越多的车企也会视消费者的习惯而潜移默化的推出应景的车型。
以逐渐壮大的90后消费群体来看,或因受到西方改装车文化的熏陶,又或因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城市化“,很大一部分90后其实并不太看重后排空间,甚至一部分90后会刻意选择两座车或后排较小的车来防止别人借车蹭车。毕竟大部分90后受传统思想影响较小,平时汽车主要也就自己一个人或两人使用。所以,他们也更注重张扬个性,更加注重私人归属感。即使在舒适和操控之间,大部分90后也更倾向于操控,这也一定程度上为短小精干的车型留有成长的空间。
退一万步说,即使抛开年轻的90后群体不谈,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加长车型也会出现操控性不足、转弯半径较大、通过性较差、油耗较高等问题,而这些情况都是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
最后,在车市进言看来,车企还应该根据不同的品牌血统,不同的产品定位,不同的潜在消费者而推出符合市场的车型。作为服务消费者的车企,是时候改一改随波逐流的调性,为广大的衣食父母量体裁衣了。
专栏介绍
近期更新
中国品牌与合资真实差距究竟有多大?
2017-05-08 09:26:29
购置税减免政策到期,车市会走下坡路?
2016-11-30 09:22:34
数据解读|自主两厢型小车市场为何跌宕起伏?
2016-11-16 10:38:35
为什么燃料电池很难普及起来?
2016-11-13 08:42:55
购置税减半政策缘何被厂家做足了噱头?
2016-11-08 15:11:52
没有这三大基础设施,汽车电商就是扯淡
2016-11-03 12:04:04
为什么各大车企纷纷布局中型SUV市场?
2016-11-02 10:57:20
BBA共享移动互联数据预示着什么?
2016-09-29 15:47:57
自动驾驶缘何在中国道路难以执行?
2016-07-11 11:23:42
另一个新的角度详解换机油的学问
2016-07-07 15:47:20
余德进:美系SUV来势汹汹 能否赶超德系
2015-01-09 10:47:49
余德进:斯柯达品牌想要单飞靠什么?
2014-11-12 17:55:19
赛场风云 北汽赛道抢镜或暗藏玄机
2014-10-24 09:10:09
余德进:弯路是自主品牌的必经之路
2014-06-23 09:49:03
余德进:从车展看自主品牌的国际竞争力
2014-04-30 09:25:05
专栏作家
-
洪永福
专栏作者:洪永福
东风汽车公司副总规划师
-
门外车谭
专栏作者:李安定
汽车行业观察家
-
AlfredTian
专栏作者:田永秋
汽车行业资深人士
-
陈光祖
专栏作者:陈光祖
汽车工业资深专家
-
emilysuny
专栏作者:孙晓红
《汽车观察》副主编
-
吴琼
专栏作者:吴琼
汽车媒体人
-
网罗车音
专栏作者:罗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
-
张志勇专栏
专栏作者:张志勇
汽车营销咨询顾问
-
君临车市
专栏作者:周丽君
资深媒体人
-
谦谦君子瞳睛看车
专栏作者:佟子谦
-
四海车谈
专栏作者:四海一车
-
晖常车市
专栏作者:苏晖
资深汽车营销工程师
-
车市强音
专栏作者:郎永强
独立评论员
-
吴迎秋专栏
专栏作者:吴迎秋
汽车媒体人
-
车界纵论
专栏作者:余建良
汽车媒体人
-
车市欣声
专栏作者:张欣
汽车行业研究员
-
球辉车谈
专栏作者:贺球辉
独立评论员
-
周哥谈车
专栏作者:周磊
汽车行业评论员
-
肖波
专栏作者:肖波
汽车媒体人
-
少华车评
专栏作者:黄少华
汽车媒体人
-
桃然之父
专栏作者:张少华
汽车独立评论员
-
予墨Auto
专栏作者:汪军艇
汽车独立评论员
-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
冯冲
专栏作者:冯冲
汽车财经评论员
-
予善观车
专栏作者:骆予
独立评论员
-
易新专栏
专栏作者:易新
独立汽车评论员
-
陈志杰专栏
专栏作者:陈志杰
汽车媒体人
-
程晓东专栏
专栏作者:程晓东
首席汽车分析师
-
行者吴江
专栏作者:吴江
独立评论员
-
丹东晓程
专栏作者:丹东晓程
资深汽车评论员
-
关云山专栏
专栏作者:关云山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底特律丁华杰
专栏作者:丁华杰
汽车独立撰稿人
-
凌然
专栏作者:凌然
独立评论员
-
罗兰
专栏作者:罗兰
独立评论员
-
概说新语
专栏作者:王概
独立评论员
-
李苗苗专栏
专栏作者:李苗苗
资深媒体人
-
MiVo
专栏作者:MiVo
独立汽车评论员
-
芜下阿蒙
专栏作者:芜下阿蒙
独立汽车评论员
-
宇星评车
专栏作者:张宇星
行业专家、资深媒体人
-
风之谷
专栏作者:风之谷
独立评论员
-
蒋律师说
专栏作者:蒋苏华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
汽车产业观察
专栏作者:陈希
中国买车网CEO
-
余德进随笔
专栏作者:余德进
中国著名人文经济学家和知名汽车评论人
-
静水流深
专栏作者:魏东升
汽车杂志社记者
-
林燃说车
专栏作者:林燃
汽车评论员
-
费墨车话
专栏作者:黄嘉刚
行业评论员
-
笑寒松
专栏作者:笑寒松
-
方向车道
专栏作者:方向
资深评论员
-
马瀚明专栏
专栏作者:马瀚明
-
庄智渊专栏
专栏作者:庄智渊
-
裴达军专栏
专栏作者:车市裴聊
-
博车闻
专栏作者:李文博
-
童济仁的汽车评论
专栏作者:童济仁
-
夏至观车
专栏作者:夏至
-
梅卿沁雪专栏
专栏作者:梅卿沁雪
-
田永春专栏
专栏作者:田永春
-
晓角昂扬
专栏作者:曹晓昂
汽车媒体人
-
国信看车
专栏作者:王国信
汽车行业媒体人
-
王逸轩专栏
专栏作者:王逸轩
-
老胡聊车
专栏作者:胡四海
汽车评论员
-
撄宁车道
专栏作者:撄宁
汽车评论员
-
思想财视界
专栏作者:陈思
财经媒体人
-
李昆生
专栏作者:李昆生
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排放管理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