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首页 手机凤凰网 新闻客户端

凤凰卫视

行业专栏

首页>行业> 正文

关于汽车召回 应该给质检总局打几分?

凤凰汽车专栏作家  高德起
2014年03月14日 09:19:18   

0人参与 0条评论 打印 转发

高德起

作者:高德起

核心提示:凤凰汽车评论 自2013年1月1日起,《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该条例实施时,曾经有人感叹这是奢侈的立法,立法的...

凤凰汽车评论  自2013年1月1日起,《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已经有一年多了。在该条例实施时,曾经有人感叹这是“奢侈的立法,立法的奢侈”。想想也是,即使是在美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汽车召回主要依据的也不过是部门的指南或指导,而在我国每年能够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仅有20件左右的背景下,将汽车召回上升到条例级别,确实也称得上奢侈。

且不说条例的起草、修订以及颁布实施和具体执行过程中,曾经发现过或者仍然存在着什么问题,至少条例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立法层面对消费者权益的重视,而这也可以视作汽车召回的主管部门——国家质检总局的一个加分项。

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133次,涵盖了通用、大众丰田本田现代奔驰宝马奥迪等几乎全部跨国巨头。并且,如果将占比较小的客车、卡车、零部件召回计算在内,2013年的召回总量超过563万辆,超过了2004-2010年间召回数量的总和。平均每天有超过1.5万辆汽车被召回,这种数量上的激增,说明召回条例正在发挥着应有的效力,而这也与主管部门的工作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此而言,应该给质检总局再加一分。

国家质检总局可以拿分的,还有在2013年的召回中,受缺陷调查影响召回的汽车数量为19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3成以上。这说明质检总局在汽车召回这件事上,通过调查、约谈,以及可能责令召回的警告,还是对一些车企的“主动召回”起到了促进作用的。

当然,政绩或业绩的考卷几乎不可能得满分,质检总局也不例外。那么,质检总局在哪些方面失了分?

以时下闹得沸沸扬扬的宝马N55发动机凸轮轴螺栓断裂事件为例,尽管“N55频繁出现发动机螺栓断裂的问题,并非中国大陆独有,疑似全球通病”,而且《消费者报道》的报道也显示,网上曝光多份宝马4S店与故障车主签订的保密协议,让很多车主发出质疑,但是,宝马公司南区公关负责人表示,“宝马公司对于螺栓断裂的问题早已经向国家质检总局申报过召回,达到召回的标准需要达到相关条件。目前质检总局调查后的建议为不做强制性召回。”

如果宝马的回应是实,那么,车企自己都已主动申报召回,质检总局为何不建议召回?如果是宝马在编故事,质检总局为何不站出来澄清是非?另外,网上现存的有关报道,笔者是通过搜索好不容易才在“中国消费者联合会”的官网中找到了“正版”,而很多网站幸存下来的报道,上文所列的质检总局不建议召回的信息已被“阉割”,这是宝马的公关行为,还是质检总局的指令?

无论是真是假,也无论质检总局是事前“失言”还是事后“失语”,质检总局在这一环节上都失了分。

在此之外,在事关质量的一些标准和规章上,质检总局有丢分现象。一个典型的事例是,关乎车主生命安全的安全气囊,已经成为投诉的热点。而据相关统计,去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涉及安全气囊召回的汽车约460万辆,涉及丰田、宝马、通用、本田、日产马自达、现代、奔驰、大众等品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涉及中国地区的召回车辆仅4.5万辆左右,不到全球召回数量的1%。在业内人士看来,很多有关安全气囊的召回都绕开了中国市场,原因是中国目前在安全气囊评价标准上几乎“一片空白”,而美国、欧洲、日本在安全气囊方面早已有相应的立法。

这样的现象又岂止是安全气囊,尽管我们有着奢侈的立法,却在很多标准的建设上存在缺失,每每获悉某知名汽车品牌存在缺陷,相关召回在全球市场内有序进行,却因为“双重标准”把中国市场遗漏在外,汽车召回就成为很多进口车和合资车车主心中的痛。

事实上,即使是召回条例本身也有不尽人意之处。有一项网络调查结果显示,52.9%的网友认为现行的召回《条例》法律效力低,消费者维权难度大,超过40%的网友认为没有法规约束,车企处理缺陷产品时态度不积极,并且对车企惩罚力度太小,很难保障车主权益。如此说来,作为主管部门的质检总局,在这方面是很难得分的。

客观地说,在汽车召回这件事上,质检总局有不少加分,也在一些层面丢了分。但总体来看,个人以为,及格分应该是得到了的。

声明:本文系凤凰汽车独家稿件,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转载。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凤凰汽车媒体立场。
  
  [查看跟帖]我要跟帖 0人参与  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自动登录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专栏介绍

晨词蓝调

专栏作者:高德起

独立评论员

当过公务员,做过媒体人,现专攻汽车市场营销研究,《中华工商时报》车界周刊撰稿人,辟有汽车评论专栏“晨词蓝调”,博客圈里则以“蓝晨”为马甲。

专栏作家